速道性能车改装车网

 找回密码
 注册为道友

手机短信,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RC

改装基础(2)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进气系统来说,最紧绷的改装方是就是「多喉直喷」套件,这在国外是相当流行的改装方式,不过国内则很少见到采用这种直喷系统的改装实车,多喉直喷系统最迷人的地方除了独特的声浪,就是转速愈高动力愈是源源不绝的魅力,不过多喉直喷并不是每颗引擎都能装的,基本上要使用多喉直喷引擎的压缩比不能太低,至少要在11.0:1以上,再搭配高角度凸轮轴,才能完全发挥多喉直喷的迷人魅力。

   a  01.jpg

一般来说,换装香菇头通常都会同步将原厂进气软管换为改装部品,不论是手工订制或现成套件,进气管口径都会搭配香菇头,且进气管平顺的管壁设计,可提升空气的流速,让进气更加顺畅。

  
   a  02.jpg
  
如果预算充足,不妨换装加大进气歧管套件,经过设计的造型,可以让每缸的进气更加顺畅、流速接近相同,且降低气流间干扰现象,重点是这类改装部品拥有较大的储气空间,在油门收放之际的动力衔接表现会改善许多。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a  01.jpg
  
一般来说,换装香菇头通常都会同步将原厂进气软管换为改装部品,不论是手工订制或现成套件,进气管口径都会搭配香菇头,且进气管平顺的管壁设计,可提升空气的流速,让进气更加顺畅。

  
a  02.jpg
  
进气系统的顺畅与否,节气门也是关键的角色之一,换装加大尺寸的节气门可以提升进气流量,让空气更容易被引擎吸入。
  

  
a  03.jpg
  
多喉直喷套件为NA引擎进气系统最一拜的改装方式,在国外风靡已久。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Lesson 2.进阶课程汽缸头强化

进气道力求放大与光滑,排气道则以顺畅为原则

流速决定效率

「顺」是动力的根本


俗称「上半截」的「汽缸头」,对NA引擎来说实为输出效率的关键!要让马儿好一定要给马儿相对等的粮食,为了压榨出更佳的输出表现,负责控制引擎本体「食物供给」与「废弃物排放」的罩门—汽缸头,则会影响进气与排气的顺畅与否!

a  01.jpg
  
经过抛光与加大处理的进气道,光亮的程度几乎可以媲美镜面,有助于混合气更快、更顺畅的导入汽缸,在改装施工时,进气道加工应该力求放大与光滑,同时将原厂设计的转折角度修饰得更加顺畅。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假设一个身体健壮的运动员,若将其口鼻封住限制呼吸系统功能,就算弹性再好、速度再快,也无法在田径场上拥有好的表现,甚至随时会有休克、受伤之虞!同样的道理,汽缸就像是人体的肺部,靠着燃烧爆炸所产生负压,将新鲜的混合气「吸入」汽缸,经过压缩、点火爆炸推动活塞,藉由各缸活塞不同步动作转动曲轴,让爆炸后活塞上移再将燃烧后废气「挤」出汽缸,如此不断循环维持引擎正常运作,而汽缸头与其内部的进、排气道,就如同人体呼吸道般,负责导入新鲜空气与排放燃烧后的废气。

   a  01.jpg

以每缸四气门这种目前最普遍的设计来说,每个汽缸拥有二个进气门与二个排气门,二个进气到中间的分隔处,因为直接撞风的关系,应该尽量修饰如刀刃一般锋利,这有助于混合气导入时的顺畅与流速提升。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land 于 2009-9-13 03:02 编辑

汽缸头强化也分成很多不同的方式,而效率最好的莫过于「进排气抛光与加大」这个部分,有人主张进排气抛光可以让进排气效率更加顺畅,当然也有人坚持原厂进排气道的粗糙表面有助于混合气均匀搅拌,二派论点皆有理论支持,不过,就笔者试驾经验,经过进排气抛光工程的引擎,即使在原厂本体未改的状况下,依旧拥有较为优异的输出表现与油门反应!

   a  01.jpg

相较之下,排气道的加工则以「顺畅」为原则,不需要像进气道那么光滑,也不用刻意放大,仅需将原厂设计修饰得更加顺畅即可。


依据流体力学来说,当气流通过光滑表面与粗糙表面时的速率不同,尤其在流量相同状况下,表面平顺与否对于气流「流速」影响甚剧,经过抛光处理的光滑表面,可大幅降低气流行经阻力而提升流速,当流速提升后,相同路径所需的时间缩短,油门反应自然变好,同时,由于表面光滑、混合气通过时变得更为「顺畅」,不易残留于进排气道表面,相同进气量下因顺畅度提高、残留量变少,相对的,进入燃烧室的混合气量小幅增加,虽然这种增加量微乎其微,往往就在这「微量提升」的状况下,让输出效率也相对升级。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Check Point

燃烧室容积决定压缩比


在进行汽缸头加工时,一般都会同步进行汽缸头平面切削,,也就是俗称的「削黑豆」,这个动作除了让汽缸头与引擎本体连接处呈现完全平面外,也能缩小燃烧室容积来提高压缩比,一般切削的幅度都在50~150条之间,大约为0.5~1.5mm。另外,还可以换上较薄的汽缸床垫片,也有提高压缩比的功效。

   a  01.jpg

图中为切削过平面的汽缸头,凹陷处即为所谓的「燃烧室」,这个地方的容积决定压缩比的高低。

除了平面切削外,在进行汽缸头加工时,通常会顺便将气门导管、垫片以及油封一并更换,让气密程度更加优异,同时也可以顺道将进排气门加大,同时修整气门颈部的线条,一方面降低气门对进排气效率的阻碍,一方面让混合气进入的流量小幅提升。

   a  02.jpg

图中为切削过平面的汽缸头,凹陷处即为所谓的「燃烧室」,这个地方的容积决定压缩比的高低。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最好的压缩比提升方式,还是直接换装凸顶活塞,藉由活塞顶部凸出的造型,直接将燃烧室容积缩小,让吸入汽缸内混合气受压缩的程度彻底提高,但换装凸顶活塞后必须注意气门是否会与活塞发生碰撞,这可藉由修改活塞顶部的气门月眉沟来克服。

   a  01.jpg

凸顶活塞是提高压缩比的最佳良方,藉由活塞顶部凸起的造型彻底缩小燃烧室容积、大幅提高汽缸内部混合气受压缩的程度。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高压缩比虽然是NA引擎出力的来源,不过也不能毫无限制的提高,因为压缩比愈高当混合气受压缩时的温度就愈高,如柴油引擎即是靠极高的压缩比,让混合气受挤压时的温度提升至燃点以上产生自燃点火,但以汽油引擎来说,压缩比过高容易造成引擎工作温度过高、产生异常爆震的现象,一般来说,使用锻造活塞时,压缩比可以提高至12.5:1左右,而一般铸造活塞则尽量在12.0:1以下,并且搭配引擎周边的散热效率提升,来抑制提高压缩比所带来的高热。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角度凸轮轴为高转速曲线延伸利器,也是NA引擎迷人魅力的来源

扬程加深吸得更多

作用角大延展输出


在汽缸头强化的改装中,效果最显著的除了进排气道抛光加大外,就属换装高角度凸轮轴最为直接,也是上述文章中提及NA引擎「三高」的要件之一,而凸轮轴主要的作用有二:其一为控制气门开启的深度,也就是所谓的「扬程」;另外也是动力曲线延伸至高转速域的关键,即所谓的「作用角」,这个部分控制了气门何时开启、何时关闭,尤其对双凸轮轴设计的引擎来说,进排气门会有同时开启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气门重叠角」,重叠角多寡决定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时间,以及进排气门同时开启时的比例(进气门开启多少、排气门开启多少),这个数据不仅关系着引擎出力的取向,也是动力曲线得以延伸到高转速的关键所在!

   a  01.jpg

凸轮轴控制了气门的开启幅度与时间,对NA引擎来说,高转速的动力延展性完全取决于凸轮轴的作用角与扬程。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高角度凸轮轴上身的同时,还必须考虑气门是否会与活塞互相碰撞、气门弹簧的回弹力道是否足够、以及如何调校出最适当的气门正时(也就是俗称的「对Cam」) ,如果能够在换装高角度凸轮轴时,搭配强力气门弹簧、强化气门帽以及可调式Cam Pully同步上身,再搭配施工者的专业与经验,才能将NA引擎迷人的高转魅力完全释放。

   a  01.jpg

换装高角度凸轮轴时,最好将气门弹簧以及气门帽同步升级为改装强化部品,以确保气门往复作动时的效率与速度。

  
a  02.jpg
  
由于高角度凸轮轴的气门重叠角及作用角,相对原厂部品提高许多,故在换装时必须同步换上可调式Cam Pully,才能调校出换装凸轮轴后的最佳输出曲线。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速道米 +30 收起 理由
fissa + 30 Enjoy Chinway!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为道友

本版积分规则


速道改装车社区论坛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及出自"速道性能车改装车网(http://www.chinway.com.cn)",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原作者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论坛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2007-2020 速道性能改装车网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速道性能车改装车网 ( 鄂ICP备12008421号-2 )

GMT+8, 2024-5-3 03:15 , Processed in 0.06568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